公达家书||第6封:寻找大学生活的社会现场
《公达家书》第6封
寻找大学生活的社会现场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现代大学教育之发展,瞬息万变。而社会国家及宇宙太空事物,无时不在变动之中。故培育人才,如何以适应社会之需要,如何以改进社会之事业,以达到杜会福利之最高标准,大学教育之责任重大也。
——陈炳权(广州大学创校校长)
【编者按】为了纪念创校校长陈炳权(字公达)先生,为了接续经久不息的教育薪火,兹有《公达家书》面向海内外院友和师生征集生命历程中的成长故事,诚邀院友和师生记录求学经历、工作经历以及其他成长经历中的点滴故事,把个体成长所积淀的过往化成文字,以一封封家书的方式呈现出来,希冀与师生分享,与时空碰撞,与时代同行,与岁月成长。
致入住桂花岗校区的2016级新生:
今天和社会工作专业2班的同学们见了面,当时大家正在选班委,我看到“学监”这个职务下面应征的同学人数是最多的,大家的普遍想法是:我到大学了,我还是要继续好好学习,当个学监督促一下自己不要忘记学习。这样的想法很好啊,但是这样的想法还不够。大家想要继续保持高中阶段旺盛的学习激情,这是好事,当然也可能是因为在最近大大小小的开学典礼上,领导和教授们都一再强调,不要认为到了大学就轻松了,你还必须好好学习!听到这样的话呢,大家也不要太紧张,我悄悄的跟你们说一句,那些大教授们也经常因为没时间读书、没时间学习而苦恼呢。所以,大学要学习,大学要读书,但是在这些之前,还有一件事要搞好,那就是——大学要生活。我觉得,我们要把生活放在首位,把生活搞好了,才有基础去谈学习。甚至来讲,你未来的事业和人生也一样,也是要建立在美好生活的基础上。
到这里一定会有人站出来反驳我:你说反了吧,不去奋斗不去学习,哪来的美好生活?这种反驳很合理,天上不会随便掉馅饼,即便掉了,也不会随便砸到那些不奋斗的人们头上。在“正常”的逻辑下,美好的物质生活至少但不限于房、车、体面工作等等要素,哪怕你要支付高额房贷、哪怕你要支付高额油价、哪怕由于这些支出使你的体面工作变得不怎么体面,那也要追求。因为这是大家普遍公认的美好生活。对于普通的、接受过正常高等教育、并且有一定(原生)家庭经济基础的年轻人来说,这样的美好生活需要10-20年的艰苦奋斗才能实现。
很明显,咱们今天不谈这些。我所谓的美好生活,基本不在住房、交通工具和员工薪酬的范畴内讨论。那么,大学期间的美好生活是什么?其实是一种状态,这个状态无关物质和金钱,换言之,这种美好生活的状态其实是无法用物质去衡量和标定的。怎么样才能在大学期间过上我所说的美好生活呢?首先要做的是,你要给自己营造一个美好的环境,按照布朗分布伦纳的理论,这个环境是嵌套式的。第一是宿舍和班级的小环境,就是所谓的人际环境,要学会和不同地域、不同脾性、不同背景的同学和睦相处,还要在相处中保持自我的独立。这个小环境搞好了,你就可以和好朋友们结伴出行,去探索校园以外的大环境,要学会在大学周边以及更远的城市空间内挖掘、探索和开发各种层次的乐趣,说的通俗点,就是要去学校外面“找乐子”。这其实是大学生、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大学生一定要重视并且要做好的一件事——通过观察、探索、体会和品味,逐渐去寻找并确立美好生活的状态。大学的课堂在教室,大学的知识在书本,大学的乐趣却在广阔的田野。这里所谓的田野包括市井深处、茶楼酒肆、商场超市、剧场影院等等。带上你的相机和眼睛去寻找田野的乐趣,这些乐趣会让成年之初的你读懂社会的逻辑,读懂生存的法则,更重要的是,这些乐趣会成为促使你越来越成熟和越来越智慧的种子,这些种子慢慢长大,不断地促进你去思考和追寻各种“问题”背后的原因和机制。你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变得越来越淡定和睿智,最终你会成为你自己所认同(而不是别人界定)的人生赢家。看起来,这确实是美好生活的真谛,而且确实比那些房子啊车子啊什么的重要的多。
说的有点玄了,这种事情是要慢慢来。不用急,我们先回到眼前。重点聊聊大一这一年要生活的这个“小田野”。
在桂花岗校区一年,你肯定不可能天天在上课,每个小时都在读书,每一秒钟都在学习。在这些事情之余,你需要熟悉周边的环境,这可能会作为你开始尝试追求我们所谓“美好生活”的第一步。那么,这里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如何开始在这里的生活呢?
桂花岗在行政区划上隶属于越秀区,但因其地理位置处在越秀区和白云区的交界附近,所以在“文化”上更接近白云区,那越秀和白云的“文化差异”是什么?这个问题需要你们自己去观察和体会。离我们最近的是有名的三元里皮具城。这里号称是“中国的三元里,世界的皮具城”,这个地方到底有多么的牛叉?这个问题的答案也需要你们自己去探索。三元里是一个鱼龙混杂的地方,人员流动非常频繁,流动性会弱化规则对人的约束力,于是难免会有不安全的因素,所以外出时要多加小心,但也不至于过分紧张。
广大校门出门左转,沿桂花路西行,逐渐走进了皮具城的世界,你会看到很多与皮具贸易有关的周边产业,这些产业的兴衰也能间接反映皮具贸易的行情。桂花路不长,走出去就是解放路,解放路是广州市内纵贯南北的一条主干道,向南会逐渐进入越秀区腹地,向北则直达更为广阔的白云区。很多时候,漫长历史标定的边界比现实行政区域的划分更有趣,越秀区聚集了传统的核心商圈,还包括由于历年都将军政机构设置于此而建立的权贵生活圈,而白云区之前是广州郊区,早年间更多的是农田和村舍。二者一方面通过厚重的城墙隔成两个世界,进而将墙里墙外的人民隔成不同的阶层与社群,另一方面又通过城墙中间的一道大门使这种间隔变成相对的区分,并释放出更多的沟通和互动的可能。这个城门就是大北门(大约位置是在现在的环市路和解放路交汇处的大北立交)。时至今日,物过境迁,高架桥和柏油路替代了城门和城墙,整齐规划的城市建筑也淡化了阶层与社群的区隔,但如果你细心观察,用心体会,还是能够发现文明路和桂花路的区别,还是能够察觉出老广的市民生活范儿和新广的城乡结合部做派之间的差别,但结论不重要,这个观察和发现的过程其实更有趣。
广大校门右转则是另一番天地,首先是一个永远在堵车的、狭窄的7字形路口,走到这个路口,对面看到的是广骏出租车总部,向北是飞鹅路,沿途经过桂花岗小学(比较不起眼的一个小学,这里有不少广大教师子弟),小学后面有条小路可以找到雕塑公园的西门,雕塑公园面积差不多是广大桂花岗校区的5倍。内部风景比较宜人,园林格局设计的也很出彩,而且还有很多雕塑作品,其中不乏岭南雕塑艺术的珍品。公园内有山有水有树林,空气质量相对较好,适合健走和跑步,在广州市内有这一处也算闹中取静。不过这个公园太大,有很多地方太过僻静,此处最好是结伴出游(鹏哥有一天下午在此闲逛,看到几个保安骑着电动车对一名逃窜至此的小偷围追堵截,好在公园地形复杂,笨贼不熟悉地形,最后在正门处被擒获)。雕塑公园的东门也在一个僻静处,从东门拐出来就是下塘西路,途中会路过登峰街的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同学们以后可能会去那里实习。下塘西路继续向南,就到了著名的小北地区(古城墙行至此处,开一“小北门”,小北这个地名由此而来)。行走至此的游客会感觉画风突变,眼前走过越来越多的黑面孔,这里聚集了数以万计“外国友人”,他们来自非洲、中东、西亚和东南亚等地,他们带着自己的信仰和梦想来到这里,在这里经商、生活,甚至定居,很多人已经在这里扎根,还有更多的人们源源不断的涌向这里。为什么外国人在这里聚集呢?他们对小北的钟爱来源于一个漫长的历史选择,这自然和广州在几百年来形成的开放务实的商贸传统有关,当然也和那些先行者以及他们的追随者们在这里长期建立并逐渐固定下来的生活方式和社交群落有关(想吃地道羊肉的注意了,这里的一些清真铺子可以去逛逛)。如果追本溯源,我们或许能够从位于原来被称作“大蛇地”的桂花岗附近的清真先贤古墓中找到答案。当然,你还可以基于更加多元的视角来观察和理解小北地区的多民族、多宗教以及多元文化聚集现象,这都需要你们自己去探索和发现。
我们现在原路返回,返回到雕塑公园西门附近的飞鹅路,继续北行,则会进入白云区的政商腹地,首先是政民路,这是一条神奇的道路,路东侧是一系列的公权机构,包括广东省司法厅、白云区人民检察院、白云区反贪局、白云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等。路西则是一条长长的停车带,每天中午十一点半到下午两点的这个时间段,这里停满了各种颜色的出租车,一直延伸到政民路尽头以及与之相连的童心北路。这里是市政府为出租车司机指定的停车区域,他们会在这里吃饭、休息、打牌,由此催生了童心北道路两侧繁荣的快捷餐饮业,这个小而廉价的区域同时也吸引了的士司机以外的基层民众(这里有一家坚持不涨价的理发店,普通理发大概8元左右,不太讲究的男生可以来试试,位置就在童心北和广园路交汇的天桥下面)。这里是一个浓缩的小社会,你可以在这里读到普通人的爱与恨,以及各种不甘与不爽、不屑与不忿。
走到童心北尽头就到了广园路,这是一条在广州市内横贯东西的主干道,向北过天桥以后是白云区的景泰街道,这个区域也能找到三元里东北部的边界。这里是一个超大型的开放式社区,名曰广园新村。这里是工薪阶层的消费乐土,也是在越秀商圈、天河CBD等处打拼的年轻人最佳的栖息地(房租相对不高)。这个名叫新村的地方其实已经老旧不堪,和那些新近崛起的现代社区相比,广园新村显得有些老土,有些没落。但是,这里不缺底蕴,不缺感动,不缺温度。石米外墙下依然涌动着勃勃的生机,青苔石板上永远上演着生活的真谛。广园新村集中了外来务工人员和本地居民以及为他们提供服务的消费产业,高密度的人口居住模式、高频度的人口流动态势、犬牙交错的企事业单位宿舍区和城中村社区都不断给基层社区治理提出新的课题,同时也催生了社区治理在物质建设和数目字管理以外的本土经验,并被提炼为更为实用的治理智慧。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在商铺林立的街道上,敏锐的社会学家捕捉到了更多的信息:当流动性成为常态,维护秩序的规则所依赖的可能不止是自上而下的威权和事无巨细的保姆政府,它还需要基于或口口相传或缄默不宣的社会共识而发起一场自下而上的“心态革命”。新的社会心态促使人们在多变的社会结构中探索并建立安全可信的生活共同体,就像在巨浪中定位一个坚定的铁锚一样,一种介于底线契约和实用型关系网络的新型市民社会正在酝酿和发育中。当然,如果你愿意花时间浸泡在社区深处,你的发现和体会或许要比这些还要深刻的多。
这就是小桂花附近的社会生态,这其实是一个内容丰富、变体多元、纵深广阔的学术田野,社会学和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可以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乐趣。桂花岗、大北门、小北路、童心北、下塘西、广园新村,在这些地名背后,你可以读出广州建城史,也可以看到广州发展史,更能发现新时代变革背后的人口流动史。这里是一个城市最有血有肉的内核,这里暗含着市民社会从诞生到发育,再到逐步成熟的生长逻辑,这里天然是一个优秀社工最合适不过的职业起点,从这里出发,阅读社会,在这里驻足,理解社工。
张庆鹏
2016年9月18日
致信人:张庆鹏,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教授
收信人: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工作专业2016级本科生
家书联络
成美好(2812975317@qq.com)
张淑欣(1223990451@qq.com)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一个人和一所大学:广州大学创校校长陈炳权
公达家书公达家书||第1封: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公达家书||第2封:选择了远方,就风雨兼程
公达家书||第3封:带着爱与支持,成就更好自己
公达家书||第4封:前路漫漫,相继而行
公达家书||第5封:云中锦书,衔于桂花
谷琶公告||《公达家书》面向海内外院友征稿启事谷琶公告||数据、文化与社会:定量社会科学前沿议程
谷琶公告||“健康中国与疫情治理”学术工作坊征稿谷琶公告||“攻坚2020:一线扶贫干部口述故事”征稿
谷琶公告||“感染2020:疫情防控下的健康中国”征稿
谷琶公告||第二届“海洋社会与文化”工作坊征稿启事
谷琶公告||《农业6.0》面向海峡两岸征稿函
谷琶辑刊||《南方治理评论》征稿启事谷琶辑刊||《社会创新研究》征稿启事
教学一线张庆鹏:三线并举打造“多平台+全过程”在线教学
熊美娟:基于“Mooc+在线直播”的统计学课程教学
刘建义:行政管理5A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王枫云: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姚华松:关注“附近”与“日常”的接地气教学
姚华松:七嘴八舌话“地摊经济”
王霞:网络协同的智能教学模式及其课堂实践
张惠:拓展融合精致案例的在线开放式教学
程潮:在线教学的经验体会与案例应用刘念:打造师生在线学习共同体肖栩:推进线上教学迈向新高度黄鑫:坚持疫情防控和人才培养两手不放松
林曼曼:把课堂和论文放在疫情防控第一线
陈晓佳王利兵荣立2020年度教育部一般项目
刘晓洋获立2019年第二批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
蒋红军获立2020年广东制度理论研究专项课题
姚华松荣获“抗疫防疫先进地理工作者”称
陈潭入选2019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作者张茂元入选为广州市高层次人才杰出专家严艳获评为2020年度广东省优秀研究生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20年本科生毕业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9年十大工作荣耀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9年学术发展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9年教师发展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9年教学发展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9年本科生发展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9年研究生发展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9年本科生毕业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9年研究生毕业报告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8年教师发展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8年学生发展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8年学术发展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7年学术发展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6年学术发展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学术论文报告(2012-2016)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学生读研报告(2015-2018)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学生创新报告(2015-2017)
【联络】广州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文逸楼。邮编:510006。电话:(020)39366783(行政)、39366775(教学)、39366776(学术)、39366703(学生)。邮箱:gzggxy@sina.com。微信:gzdxggxy